首頁 概況 資訊 黨建 文化 產業 公告

哲科思維 點亮創新

 TIME : 2020-07-09    瀏覽次數 : 13005    [    【關閉】     
×

第一次認識李善友教授是通過《第二曲線》,第一次接觸混沌大學是別人口中的混沌,這次通過網絡聽混沌大學的課程,有一種似曾相識的學術氛圍撲面而來。其實,這堂課聽下來還蠻吃力,課程涉及面廣,包括生物、物理、天文、哲學、社會等學科,同時挖掘深刻、關聯緊密、轉換迅速,即使在聽了兩遍的情況下有些知識在腦海里還是一片混沌,有些概念在似懂非懂之間。這節課程的理論性較強,如果真的推敲研究明白,一定會助推今后的各項工作。既然學習了,雖比不得其他求知若渴學生的認知,但我也在努力提升和思考,還是有一些淺顯的收獲。

一、構建立體知識網 打破創新高墻

上學的時候也知道要構建知識網,但大多數時候是將一門學科從前到后、按時間順序、按因果關系等構建一張知識網,這樣即使遺忘了某處的知識,也可以通過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其推出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種平面的網狀結構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現在工作的需要。之前也知道學科和學科之間是彼此聯系、相互滲透的,數學思維、物理思維、邏輯思維都可以巧妙的應用于其它學科,文學、美術、音樂也是可以改善和提高對其它學科的認知,但由于各個學科這張三維甚至四維的立體知識網沒有構建起來,如今就成了阻礙打通創新的高墻。

以生物學為例,生物學是初中就開始的課程,達爾文進化論只是更好的幫我理解了物種的起源,了解我自個兒是怎么來的,但如果說將進化論和工作、創新聯系起來,在李教授講授之前我是萬萬沒有想到的,也是不敢想的。變異、選擇、隔離之后就產生了一個新物種,用同樣的生物學思維就可以衍化成自上而下的多樣探索、一二曲線的轉化與自我突破,最終通過錯位競爭,形成邊緣創新。這樣一來,生物學也是構建工作知識網的重要一環,也就凸顯了知識網重要性。

過程中有幸也聽了張首晟教授講的第一性原理,里面也提到了他的一個個人習慣,讓我不由敬佩。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,張首晟教授沒有太多時間去學習,因此每次坐飛機前就下載一本和他研究領域(物理)完全沒有關系的學科書籍,讀完以后,會立馬與之前學習的知識構建起網絡,開闊眼界,拓展思維,然后再應用于現有的專業領域,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應用對他來說是融會貫通、相互促進的,這才有他今天的成就,我想這也是立體知識網構建的魔力,沒有這種網的構建,你的想法就會禁錮你的創意,它是你創新道路上的助推劑。這也使我立下一個Flag,也一定要跨學科、跨領域的學習和充實自我,構建自己工作中的立體知識網。

二、培養哲科思維,點亮創新之路

這節課程顛覆了我的很多想法和認知,說完知識網的構建,我想再細談一下哲學,這個知識網中的一個平面。哲學是什么?一直以來我認為的哲學就是學院化、專業化了的哲學史。但聽完這節課我明白我了解的太過于片面,那么,哲學到底是什么呢?

哲學是思想的低層鋪墊,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,是行為和思想的向導。一個人的行為、一個人的思想是受自己底層邏輯模型規定的,思想底層邏輯模型的規定決定著表象中的世界圖景。世界圖景、世界模型都是思維模型的產物,行為模式是在思維模型和世界模型上運行的,如果缺失思維底層的訓練,僅從應用層面講科學技術,去談創新,必定會帶來巨大的遺憾和缺失。

李善友教授也講了就因為哲學思維的缺失,近代中國才沒有產生大科學家,是古代中國沒有自主跨入工業時期的最根本的原因,我們一直在發展重德文化,比如孔子的儒家、老子的道家等,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技藝思維,操作上的試錯法,實踐出真知,四大發明也全是經驗上的歸納法。而西方就不同了,他們用的是理論假設在先,實踐檢驗在后的演繹法思維,也就是哲科思維,只要有一個理論出來,后續問題就自然而然解決了,可遷移性較大。牛頓在研究三大運動定律的時候也不會具體想要去解決什么問題,但卻客觀而真實地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。

直到人工智能的今天,哲科思維依然是我們的奢侈品,但卻是未來的必需品。在這里容我狹隘的想到了自己的孩子,讓我在培養和教育他的過程中也依稀找到一些捷徑,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只是一個算題、背誦、刷題的機器,我自己已經在之前的教育中缺失了哲科思維,在生活和工作中屢屢碰壁,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重蹈覆轍,我不奢望他成績優秀,門門課程都會,我希望他可以利用哲科思維獨立思考問題,獲得一種追究終極的不斷思考事物背后本質的一種思維方式,熱愛讀書、相信理論的力量,從而發現自己的興趣。

哲學思維是我們通向美好生活的向導,在我們構建了立體的知識網之后,如果沒有哲科思維這樣的思維模型,有再多的知識積累也是數量的累積,不會發生質的改變。

三、找回真實自我 使命自然涌現

隨著學習的不斷加深,《混沌》居然告訴我,我所認識的自我已經不是真正的我。我完全已經是一個社會角色、一個家庭角色,是老板的員工、孩子的媽媽、丈夫的妻子、父母的孩子、朋友的朋友,現實中的我儼然只是一個自己角色的投射而已,久而久之,在別人的評價中把投射當成了自己,卻把真正的自己丟掉了。我活在工作中的KPI里,活在別人的世俗眼光里,活在別人的評價里。那真正的我是什么?又如何找回?

這方面我覺得可以從“蘋果之父”喬布斯那里找到一些答案,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每次在做重大決策之前,都會面壁參禪,躲開塵世喧囂、避開眾多表面的事務,回歸到問題本質,探尋這些復雜因素背后的真實。正因為如此,喬布斯才能具有過人的智慧,才會發現蘋果產品的靈魂,亦或是在蘋果中注入了自己靈魂,這也是他回歸本質之后使命自然的涌現,足以使他打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。

其實禪就是心,做任何事,都是在展示我們內心的天性。這是我們存在的唯一目的。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局限在價值小我里,困在角色小我里,如果這樣,就不會有使命從中流淌出來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說“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人生途中、在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此身的使命”,用中國的一句話來說就是“三十而知天命”,我更愿意把這個“天命”理解為使命。

使命已經不是別人賦予你的責任,而是自己內心涌現出來的責任,喬布斯的使命是打造改變世界的產品,納德拉的使命之賦能他人,小野二郎的使命是做好每一道壽司,已過而立之年的我,也在無時無刻的思考自己的使命,對于企業,發揮我的才能,盡我最大努力幫助公司長遠發展下去是我的使命;對于家庭,教育好子女、孝敬好父母是我的使命。有了使命,就像給我自己又續了一條命,這樣,我才會更好地分形、迭代、突破、創新。

四、打破認知邊界 探索第一性原理

“創始人的認知邊界,才是一個企業最大的邊界”,對于企業來說,這毫無疑問,領航者的視野開闊了,前方道路才會愈加清晰和遠大,下屬也會堅定地追隨。但我認為這也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,我們自己的認知邊界,也是我們事業發展的最大邊界。
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在獨立認知,但其實只是周圍人的認知在我們頭腦里邊的映射而已,這就是群體信念的黑洞。這一點我深有體會,就比如在工作中,我們本來對一項工作有自己的思考,但又忍不住去參考領導、同事甚至網上網友的意見,感覺他們說得都對、都有道理,最后全然不知道當初自己的想法是什么,把他們的想法一比較一綜合,就出來了“我”的認知和想法。

所以在我們不斷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的時候,我們的思維模型會愈加清晰,數量會越多,這樣就能夠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,打破群體認知黑洞、打破行業認知黑洞,發現一些表像背后的根基,探索第一性原理。

“第一性原理”是我第一次接觸的詞語,也是我認為本節課程最大的重點和難點。它是一雙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手,但卻決定著萬物的發展軌跡和方向,包括你自己的方向和高度。物體拋落,看到的是物體扔出的軌跡,蘋果落地這種自然現象,深挖背后的第一性原理卻是經典力學;今天天上飛的、水里游的、路上走的,形形色色的植物、動物包括我們人類,這些豐富的物種背后第一性原理卻是數億年來的進化論。一切都是探求事物的根基。

如果說作為個人,我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?那我認為是:求知。是可以驅動現有一切的那個因素。我以一個初學者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,永遠充滿好奇和求知欲。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地打破自我認知的邊界,不斷將自己的邊界外移,自我實現。成功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表面上的知識、技能、成就,更主要的是里面的哲科思維、價值觀的助推,即觀念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結果。如果這個第一性原理是一種觀念,那么這個行為就是遇水搭橋遇山開路。

五、分形第二曲線 創新引領未來

“你的工作就是干掉你自己”,這又是顛覆我認知的一句話。路通公司一直在養護行業摸爬滾打,但還是遇到了發展瓶頸,因為我們還沒有發展養護方面其它業務,還沒有找到市場不錯的業務,拿出來分形發展成為自己的第二曲線。我們一直在保護現有子系統的平衡,卻渾然不知只有打破子系統,才可以讓養護的母系統長存,甚至永存。

這也就重新定義了一個企業的基業長期,那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曲線,推動母系統曲線式上升。

那什么時候可以開啟第二曲線呢?就是在第一曲線過了破局點、還在增長,但增長速度已經下滑,在財務極限點之前,一旦達到失速點后只有4%的企業能夠重新開啟增長引擎,向微軟公司在鮑爾默之后顯然已經失速,而納德拉起死回生般的讓微軟重回巔峰,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屈指可數,路通公司現在就在一個艱難的爬坡期,已經快要達到極點,如果再不分形第二曲線,前景堪憂。

不論是進化、熵增、分形還是涌現、也不論是第一性原理、破界、理念還是哲學,都是一種鋪墊,是驅動創新最基本的要素,你所有的東西都具備了,你的使命和創新就自然涌現出來了。用你所學的一切打破隱含假設,打破那些妨礙公司成長、發展的最大敵人“常識”。單反出來前相機膠卷就是一種常識;智能手機出來之前手機鍵盤就是一種常識;手機支付出來之前信用卡支付、現金支付就是一種常識;在道路養護方面,任何道路具有一定年限(壽命)是常識,熱再生、冷再生、微表處等現有工藝是常識;在辦公工作方面,接受和服從安排是常識;這種隱含假設時長支配著我們的心智,讓一切有可能也變得無可能了。那這些在眾人眼中的常識,就真的不容打破了嗎?這其實就是行業里的隱含假設,任何常識我們都可以懷疑,都可以打破,甚至是顛覆。只有打破它我們才有創新的空間,才能從內向外地尋求突破,引領未來。

文/王毅琪


精品无码人妻99黄桃视频